2024-05-05 星期日

首页 · 焦点

县域新闻 手机官网
“蓝水桶”送清凉到江泉高架路施工现场

   2014-08-16 10:00:01

 

 

 

    8月7日,临沂体彩“蓝水桶”志愿队来到我市江泉高架路建筑施工第二项目部施工现场,为建筑施工人员送去饮用水、西瓜、毛巾、清凉油等爱心用品。

    江泉高架路作为我市首条高架路,自今年年初开工起就备受瞩目,不少市民非常关注建筑施工进度,期盼高架路能早日通车,结束临沂没有高架路的历史。该工程北起双岭路,纵贯蒙山大道,接通达南路后延伸至双月园北路,全长11公里,计划于明年7月完工。为了确保工程按期完工通车,施工人员日夜奋战,即便是在高温天气也丝毫没有放松。

    据江泉高架路施工负责人魏明松介绍,为了确保施工人员在暑天的施工安全,建筑方为全线8个项目部每个施工队发放绿豆汤、金银花水、白糖水、白开水等饮品,并在高架路中段设卫生室,聘请医生坐诊,并备好了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。同时,还对作息时间进行了调整,从原来的“两班倒”24小时连轴干,调整为上午11点休息,下午3点开工,避开正午高温期。为了解决现场2000余名施工人员的饮水问题,专门安排送水车全天待命,并设有锅炉和专门的烧水人员,确保施工人员能有干净、充足的饮用水。

    据悉,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,截至8月6日,江泉高架路工程累计桩基详勘成孔1446个,灌注桩576棵,管线迁改、征收和交通安全保障等工作有序推进。目前江泉高架路下部工程已完成一半,上部工程已经开始。预计9月底主线下部工程可完工,年底主线上部工程可完工,力争明年7月实现全线通车。

    7日上午10:40,市区海关路与清河北路之间的蒙山大道路面被烈日炙烤得滚烫,负责高架桥建设的2000名工人头戴安全帽,不少工友卷起袖管和裤脚,顶着烈日,挥汗如雨地忙碌着。记者通过温度计测试,工地上的温度达到了38.7度。

    苍山籍今年46岁的赵兴发在工地上干了3个月的电焊工,由于长期高温下户外作业,他的肤色跟工地上的钢筋颜色差不多,被晒得黝黑。赵兴发说,他们的工作时间从早上6:30到11:00,下午3:00到6:30,每天8个小时需要在工地上作业。

    作为电焊工,赵兴发需要配合绑扎、加固钢筋笼子的工友们进行焊接。“电焊‘嘶嘶嘶’地冒出火花,为了防止溅出的火花烧到皮肤,天再怎么热,我们电焊工也都是穿着长袖、长裤在工地上作业。”除了要忍受高温酷暑以外,他们经常需要爬到1米多高的钢筋笼子上,蹲在钢筋笼子上面焊接,腿脚特别容易蹲麻痹,得时常下来活动活动。而扎钢筋笼子的工人则需要两人合力才能抬起一根长12米、重达几十斤的钢筋。工友王丙财说:“我们干的都是重体力活。为了遮挡强光照射,大家都准备了一副墨镜。”入伏到立秋这段时间,由于天气炎热,人只要在工地上,浑身上下都跟淋过下雨似的。工地上的工人每天每个人至少都得喝上七八斤水。

    对于建筑工人而言,与烈日较劲,与高温抗衡,水和毛巾两样必不可少。“我们非常感谢‘蓝水桶’行动,能将这么多桶水、毛巾和清凉油等祛暑的物品运到工地上来!”不少工友们表示,热的时候有水喝,这就是幸福。

    为了给工人们提供热水,江泉高架路工程每个项目部都设有临时热水供应点。在第二项目部施工现场,工人刘清海正在忙碌着往临时搭建的炉子里添木柴烧热水。

    “从早上6:00一直要烧到下午6:00,这么热的天,供水点一刻也不能缺了热水。”刘清海说,为了防止工友们在高温下作业中暑,施工方专门提供了白糖水、山楂水、金银花水和绿豆汤、白开水等五种饮用水供工友们选择。尤其是到了中午饭点,工友们不是先去排队打饭,而是争相到供水点舀水喝。

    刘清海说,他负责的这个供水点为1200多名工友提供饮水,由于随着施工进度随时转移供水点,所以供水点并没有搭建遮荫棚,所以,他烧水的活儿也丝毫不比工友轻松。“我比工友们幸福的是,渴了随时能舀上一口水喝!”说到这,刘清海露出了爽朗满足的笑容。

    6日上午,在教育用品采购基地从事茶杯生意的市民邓立花主动与《沂蒙晚报》取得联系,希望参与到“蓝水桶”行动中来,在得知将要到江泉高架路施工工地向建筑工人送水以后,便及时到市场上采购了数百条毛巾、清凉油等擦汗、祛暑的物品。

    7日一早,邓立花又专门到水果市场上买了20个新鲜的西瓜。上午11:00,邓立花与临沂体彩中心工作人员、晚报记者一起驱车带着祛暑物品赶到高架路第二项目部施工现场。此时恰逢工人们休息,邓立花将毛巾、清凉油、西瓜、饮用水等祛暑物品递到工人们手中。“这天实在是太热了,我们正准备要去买清凉油,看来不用买了。”“我们工人缺的就是毛巾、饮用水这类的物品,感谢这位好心市民的捐赠,这么热的天还能惦记着我们这些工人。”

    现场虽然酷热难耐,邓立花忙得不亦乐乎,她说:“我每年都会向敬老院、儿童福利院捐助老人和孩子们需要的物品。这是第一次为高温下作业的工人送‘清凉’,贵在心意。


来源:沂蒙晚报 编辑:靖海汀 车少远